卡莉聊療

只是放不下對彼此的期待:談父母關係

父母關係可以說是所有關係中最難解的問題。如果你跟朋友處不好,那麼大不了不相往來;如果跟伴侶摩擦太多,還有分手可選;如果討厭這份工作,你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…唯獨父母是你無法選擇也無法逃避的,而且與父母的衝突、矛盾、不認同等問題,也往往難以隨著自己長大而有所改變。

於是你會發現,無論是關乎金錢、伴侶、工作等人生課題,終究都會回歸一個更核心的主題—那就是與父母的關係。

明明父母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人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分歧產生?



你眼中的父母是真實還是幻想

在學習解夢時會運用到榮格的心理分析理論,其中一個核心的觀念叫做「人類集體潛意識」。
所謂集體潛意識是全體人類所共享的記憶,是我們心裡的共同遺傳基礎,例如大地代表著自然、生育、神聖女性等。

父跟母也是這集體潛意識的一環。什麼意思呢?當我們面對父母親的時候,我們多半將母親應該是怎樣、父親應該是怎樣,這些人類共通的觀念和記憶投射在他們身上。

我們其實很少去認識真實的父母。

精神科鄧惠文醫師根據她的臨床經驗,發現我們許多與父母的衝突和矛盾,就來自於他們身份的「雙重疊影」。
一個是作為人的真實的你爸:年輕時幻想要做大事業,但成人後才認清事實朝九晚五,退休才發現除了工作家裡日常事務一概不懂。你媽可能立志成為完美母親,用盡全力調教小孩,好讓孩子的未來符合社會期待。

但在我們想像父母時,80%以上期待著的都是你父母所沒有的東西。
例如集體潛意識中母親的原型:美麗溫柔、完全的包容一切、完全的理解、無私的奉獻、堅強的保護;父親的原型:權威人物、英勇挺拔、充滿力量、能夠扛起一切。

當我們將這些幻想疊加在作為真實的人的你爸、你媽時,反過來他們也將幻想施加在你身上時。可以想見會有多少失望和多少衝突產生。

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,人的心理結構有三個層次:意識(自我)、個人潛意識(情結)和集體潛意識(原型)。榮格認為遠古人類的意識和體驗會遺傳下來,人類因而享有很多共同的潛意識而不自知,直到出現自己都覺得奇怪的集體反應或情緒時,才覺得不對勁。


幻想落空的創傷

我永遠都還記得第一次衝擊我對「母親」這個角色概念的時刻。

在我很小的時候,印象中的媽媽一直都是一個臉上掛著笑容,但該嚴厲時又能立刻展現威嚴的人。
直到有一天,放學回到家發現客廳到處都在滴水,地上杯盤碎裂,母親顯然剛發洩完情緒。
當時的我除了有種「原來媽媽也會哭」的想法,更大的感受是「恐慌」:

「如果我仰賴的人有如此脆弱不理性的一面,那麼作為這個人的女兒,我不就更軟弱了嗎?」

鄧醫師提出,事實上許多孩童的第一次創傷,就是從類似這樣的衝擊事件產生。
而隨著我們慢慢長大,面對
父母日漸衰老虛弱的模樣,「焦躁與憤怒」的情緒也伴隨而生。

鄧惠文醫師的新書,內容對於自我、家庭、伴侶、親子、照護、世代等人際關係難題,以及不同階段女人們的掙扎,有許多細膩的描述。


我因為家人健康因素,有一段時間幾乎是住在醫院裡,而在醫院最常遇見的就是對父母不耐煩,甚至大聲咆哮的孩子。或許你會覺得這些人不孝順,但一旦有什麼緊急事時,最緊張也最先趕到現場的,也永遠都是會是這些人。

其實,父母與孩子之間一切的衝突、憤怒、失望、鄙視,都只因為放不下對彼此的期待,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帶著不真實的眼光,在與所有的關係相處。



覺知期待從何而來?

無意識的想法正阻礙我們去看見關係真實的樣子。

舉一個在鄧醫師書中看到的例子:有個女生有對象想要嫁,但卻被母親極力反對,甚至用脫離母女關係來威脅。
媽媽的理由是,她認為這個男生太會講甜言密語,不好!女兒雖然困擾,但她內心深處也有一點動搖,原因是她父親也是一個很會講甜言蜜語的人,讓母親一生過得很辛苦很孤單。

這名女兒心裡存在與父親相關的創傷,但她又無法理解人的潛意識會去複製父母的課題,於是她不自覺喜歡上有著她父親影子的男人。也難怪母親會極力反對,因為母親看到了重疊的影子,怕女兒會重蹈她的覆轍。

對於這名女兒來講,她需要釐清的是:
1.她與這名男性的交往,有多少是對父親期待的失落與彌補作用、有多少是為了叛逆或向母親證明,好釐清自己做的這個決定,是否出自於充分的理解與理性現實的考量。

2.當這名女性和這樣的男生在一起時,會勾動母親心理的創傷,如果母親自己沒有針對這個議題去做療癒的話,到最後就演變成,只要女兒愛的對象,她都反對、都會去阻礙。甚至可能會認為女兒只能嫁一個沒有愛,但能提供經濟保障的人。因為「愛」就只是個會讓人受傷的東西。

如果女兒與母親都沒有做到自我療癒,去覺察內心因為幻想期待落空而留下的創傷,那麼雙方的觀念就只會停留在表面:「我媽媽就是要阻礙我」、「我女兒就是要忤逆我」,兩個人也就永遠無法進行溝通。



覺知自己的期待從何而來,讓父母的問題在你這一代止步。

前面提到,當我們面對父母時,80%以上期待著的都是你父母所沒有的東西。這一點套用到其他關係也適用:
當我們面對伴侶時,80%以上期待著的都是你伴侶所沒有的東西;
當我們面對老闆時,80%以上期待著的都是你老闆所沒有的東西;
當我我們面對孩子時,80%以上期待著的都是你孩子所沒有的東西等…。

許多人都會小看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這件事,但請大家一定要記得,那些你逃避不想看、不想思考的,那些你在成長過程中中一點一點丟出去的,到最後都會出現在關係的對象身上,與你再次相遇:
你看不順眼的同事、你不自覺愛上的渣男、你忍不住發火教訓的孩子、你控制不了買下去的精品…

你或許無法逼對方做到自我覺察,但你可以先從療癒自身開始,讓關係有機會鬆綁



釐清糾結關係的源頭
看見彼此重疊的影子
遇見關係更真實的模樣

Leave a Reply